從M+到社區的生命教育計劃研究及總結

28/6/2024

從M+到社區的生命教育計劃研究及總結

政策研究2024年6月

  1. 計劃背景

香港面對人口老化,末期疾病患者持續增加,近年紓緩及晚期照顧服務愈見重要。可是生死教育在香港仍未有系統及普及的推廣,一個持續並有成效的介入手法,可以令社群更有準備作身後事的安排。

因此,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於2023年9月至2024年6月期間,聯同M+、不同的生死教育團體、以及多個社會服務機構,舉辦了《從M+到社區的生命教育計劃系列活動》。這計劃透過一系列寓學習於體驗的活動,當中包括藝術創作、桌上遊戲和講座,從博物館走入社區,將生死議題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加強長者及其照顧者對死亡的認識,正視生命的意義,並為晚期照顧安排早作準備。

  1. 服務設計

《從M+到社區的生命教育計劃系列活動》當中包括《M+藝術家張徐展紙偶影像工作坊》、《五味雜貨店》生死桌遊工作坊、以及生前規劃講座。計劃期間共舉行14場工作坊或講座,連繫12間不同的機構,接觸共273名參加者。當中部份參加者協助填寫了活動前及活動後的問卷,為相關服務發展及生死教育提供十分有用的數據。

  1. 研究分享

是次研究共收集到128份活動前的問卷,以及其後的活動後有267份的參加者意見調查,除個人背景資料外,研究亦收集了他們對預設照顧計劃的認識及其態度作分析之用。超過七成的參加者為長者 (60歲或以上),而逾一半的參加者擁有高中或以上的教育水平,並超過六成有擔任為照顧者的經驗。

在活動前的參加者意見調查中發現,參加者對預設照顧計劃以及預設醫療指示的認識只有一般的水平,相關題目的平均分為5.9分 (滿分是9分)。當中有關個人和預設醫療指示的權利的問題成績比較理想,有九成半的參加者答對;有關預計醫療指示或預設照顧計劃的行政程序問題表現則不太理想,大部份參加者都未能選擇正確答案;例如,只有不足5%參加者答對「個人可以簽署預設醫療指示,並將其意願登記在醫管局系統上,以保護其權益。」

參加者對預設照顧計劃的態度偏向正面 (平均得分為3.8分,5分為最正面)。分數最低的一題是「與家人或朋友討論預設照顧計劃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只有3.5分,反映參加者對於與密切關係的人士討論預設照顧計劃的話題有所顧忌,擔心會令到對方感到不舒服。

在透過統計學分析後,我們發現知識與態度跟學歷有正面的關係。這表示教育水平越高,對預設照顧計劃的認識程度以及其態度則越高越正面。另外,研究亦發現,若參加者為照顧者,他們比其他人對預設照顧計劃會有更正面的態度。

在活動後的參加者意見調查中,經歷過藝術創作、桌上遊戲和相關講座的參加者,都認為不同的活動都能使他們對生命的不同階段的思考有所加深,以為生命早作準備。另外他們將考慮進一步與家人討論晚期照顧的意願。這結果反映出不同類型的項目都可以對晚期服務推廣有正面的作用。

  1. 總結及展望

普遍市民對預設照顧計劃、以及預設醫療指示的認識不算很多,其態度亦未達到十分正面。相關的生死教育可以在社區層面大力推廣,令市民可以有更多知識,有利預設醫療指示於立法後的執行。活動形式亦可以透過藝術或遊戲的方式表達,均可以有效喚起參加者與密切對象關心晚期照顧的準備。

另外,生死教育活動可以有更多元化的展現,以針對不同社群的需要。如面對態度較正面的高學歷人士或照顧者,活動可以考慮針對預設照顧計劃或預設醫療指示的執行,推動社群作出行動。而接觸大眾時,生死教育可以主力提升大眾對預設照顧計劃態度,增加他們對相關議題的興趣。

小冊子